“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产品”,这是为期十天的北欧创意设计周上,来自北欧四国的设计师、设计院校的教授们带给中国同行的启发。 中国有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蕴含东方哲学的大俗话用到北欧设计师们的身上却无比契合。北欧气候寒冷,有的地方地处北极圈内,一年中会有好几个月处于黑暗之中,见不到阳光。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上有限的资源,使得北欧人对资源格外珍惜,用足每一块材料,尽可能提升有限的资源的含金量,而要做到这点,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设计。 北欧设计创意周视觉形象设计、字研所创始人潘剑峰这样评价北欧的同行:“北欧的设计在我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在’,不管是平面设计、建筑设计还是工业设计。这意味着他们的设计总是非常合理,本质上就是人性化至上。北欧的设计师似乎能够安静地思考材质、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效应,这体现在设计的每一个步骤。他们通常做事一板一眼,极其靠谱,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北欧的设计师一个人能当四五个人用——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工程学和其他学科的教育背景,所以他们在做设计的时候能考虑到设计本身以外的相关环节对设计的影响,这也让他们的设计更‘实在’。在他们的理念中,民族性在设计中不那么重要,设计是为人进行创造,关键只在于关乎人的需求。” 打个比方,在北欧,假如一家企业要设计一双跑鞋,那么,除了产品的质量、款式、产品的材料与生产过程是否环保等,他们还会想到如果哪一天消费者不想穿了,能不能提供回收鞋子的渠道?回收之后如何再利用等等。 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在由丹麦和上海同济大学学生共同完成的自行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自行车虽是由各种废弃零件组装而成,但设计者还研发了针对学生使用者的一整套系统,包括自行车锁、自行车零件数据库、自行车使用者信息库等。在这一整套系统中,自行车的零件都来自回收的材料,而经过登记进入数据库的使用者则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个性化的自行车,专门设计的自行车锁可以降低自行车的失窃率。 丹麦科尔丁设计学院副院长梅特·科尔丁认为,这样的设计系统本身就很有趣,首先它可以避免浪费;其次,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设计活动,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一辆独一无二的自行车。“一旦确立了产品,我们就会围绕产品进行系统的思考,争取能把相关的每个环节都考虑进来。我们希望设计出的是一个系统,而这种系统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的理念。”科尔丁说。 孩子走丢了,是生活中每个家长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设计的一款母亲与孩子间的通信系统“妈妈在哪儿”,试图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不同于在孩子身上装一个跟踪系统的传统方法,这一设计考虑得更周全:通话装置被设计得简便且容易携带,只有钥匙扣大小,让年幼的孩子也能方便使用。 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拉谢尔·特罗耶介绍说,为了让走丢的孩子也能使用“妈妈在哪儿”这款通信系统,设计者们精心设计了一本儿童画册,画册里根据设备的外形设计了主人公的卡通形象,而情节就是主人公的历险记。每次遇险时,都可以用“妈妈去哪儿”帮助解决困难。“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们会喜欢看,在看的过程中,就学会怎么使用了。”特罗耶说。值得一提的是,画册所用的纸张也是再生纸,践行了可持续和环保的设计理念。 当中国的设计师们还在为设计一件产品绞尽脑汁时,北欧的设计师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境界——系统设计。用梅特·科尔丁的话说,这意味着当你设计一个茶杯,你可能需要考虑各种相关的细节,而最后的结果是,这个茶杯可能改变了人们的喝茶方式、影响到了茶文化。 这种着眼于系统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在科尔丁设计学院的学生和中国的学生一起完成的一个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是一个有关“如何让食品更加安全”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关注到了地沟油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危害。他们在产品设计师的帮助下,了解了食品从被生产出来,到最后成为厨余垃圾被回收的整个过程。他们将整个过程做成了一个链条式的模型。当学生们为链条中环节太多而困惑烦恼时,一位中国教授提醒了他们,他用中医针灸的方式说明,很多时候,抓住一个点,就可以对整个链条起作用。而在这个链条中,学生们抓住的那个“点”就是地沟油的收集者。 “学生们认为,那些地沟油的收集者们做的不是坏事情。他们将被丢弃的地沟油收集起来,避免了那些油留在下水道中堵塞管道。而地沟油事实上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只要用到合适的地方——当然不是重新加工成食用油。学生们在窨井盖上贴了告示,希望能够和这些地沟油收集者取得沟通。因为,他们是这个链条里的关键点。”梅特·科尔丁说,“这样的一个过程,让我们把有关地沟油的这件事情中的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提炼出来,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的互动过程。” 虽然有关地沟油的项目只是“学生作业”,但是,对于系统的设计却让中国学生在实践中看到了设计的力量。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设计是一种力量,巧妙地改变着世界。
|